根据三季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结合工作职责,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认识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大意义
能源资源安全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全球能源资源格局深刻变化,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加,我国能源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重要回信中,亲切勉励广大地质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勘查科技攻关,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立新功。
2025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许大纯表示,“十四五”期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投入近4500亿元,实现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多项重大发现,大幅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同时推动大宗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取得突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勘探开发,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种类多、潜力巨大,是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区域,可以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作为地质调查的“国家队”,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使命感、紧迫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坚决履行好职责使命,落实好南疆找矿二级项目。
二、清醒把握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一是技术创新存在“难点”。当前找矿工作正向深部、复杂环境拓展,但深部勘查技术体系尚未成熟,对500米以深特别是1000–2000米深度范围的矿产勘查能力明显不足,传统技术路径依赖较强,创新突破滞后,“向深部要资源”仍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二是技术融合存在“断点”。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质找矿融合程度较低,“经验找矿”仍占主导,“地质+数据+模型”的智能预测体系尚未建立。多源地质数据碎片化问题突出,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未能有效整合与协同应用。
三是人才结构存在“缺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特别是在成矿理论、深部勘探、遥感解译、数据建模等前沿领域。青年技术骨干比例虽高,但项目经验和专业能力仍有欠缺,领军人才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资源整合存在“痛点”。各地勘单位间协同机制不畅,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水平不高。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勘查衔接不够,基础地质成果转化不畅,“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的有效格局尚需持续发力。
五是合作攻关存在“堵点”。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层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足,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实践存在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六是成果转化存在“漏点”。存在“重发现、轻跟进”现象,对已圈定找矿靶区的持续跟踪与技术支撑不足,资源动态评价和勘查推进机制不健全,部分有前景的靶区未能及时转化为商业勘查项目。
三、扎实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实效
一是优化找矿战略布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结合区域成矿条件和已有工作基础,科学确定重点勘查区和主攻矿种。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契机,加大对重要成矿区带和资源基地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勘查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深部探测、覆盖区及高海拔深切割区勘查技术瓶颈,加强物探、化探、遥感等方法的集成创新与配套应用。加快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勘查精度与智能化水平。强力推进智能找矿技术,提升综合找矿预测能力。
三是推进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融合型团队,明确职能定位与发展规划,强化团队负责人与核心骨干配备。完善“一人一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通过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局属单位、地勘队伍、科研院所、高校和矿山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践行“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引领、快速突破”的联动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找矿突破能力。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把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锤炼党性、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实践。要带头深入野外一线项目开展调研,及时解决实际困难;要带头攻坚啃硬,在技术瓶颈突破和项目推进中靠前指挥;要强化宣传引导,讲好地质故事。要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全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营造人人关心能源资源安全、人人支持找矿突破的良好氛围。
撰稿:周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