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

中心组·实践|贯彻新条例 让厉行节约成为行动自觉

来源: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 作者:刘延军 发布时间:2025-10-15

结合学习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强化思想认识,把“过紧日子”当作必答题

节约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效益。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行为自觉。

“传家宝”中汲取信仰力量。艰苦奋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精神印记。从井冈山的“一根灯芯”到延安时期“节约每一滴墨水”,从“三线建设”的“自带干粮上高山”到脱贫攻坚时的“精打细算干实事”,节约精神始终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办公室里讨论节俭,并非因为条件所限,而是信仰所系、作风所需。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厉行节约这个党的红色基因,在履职尽责中传承好这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压力点”中感知现实方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财政支出进入“紧日子”模式。基层财政更是“钱袋子瘪、担子重”,面对群众的民生期待,面对业务发展的燃眉之急,我们没有条件挥霍,不允许浪费。有限的财力必须用在推动业务发展、夯实基础设施等“刀刃”领域。坚持勤俭办事,就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体现。

“细微处”中检视行为习惯。节约并非大而空,而在一言一行、一纸一电之间。比如办公用品“能用就用”、办公设备“能修不换”,会议开支“能合则合”、差旅出行“轻装简行”,这些都考验着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大家的自我约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从简”思维,在细节上坚持“守纪”底线,让节约意识融入血脉、见于日常、落在实处。

二、强化制度执行,把“硬约束”转化为“硬作风”

《条例》的修订,不是一次简单的制度更新,而是一次作风革新的再出发。要让制度长出“牙齿”,关键在执行、在细节、在一以贯之的制度刚性和干部执行力。

经费管理要“掐得准、拨得明”。预算是纪律,不是建议。要从源头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每一笔资金有预算、有计划、有去向。在报销审核环节,要加强财务审核,强化数字化审计监督,杜绝虚列支出、变通报账等“小聪明”。同时,要落实资金“多部门联合会签制”,增强制度刚性。

公务行为要“管得严、落得细”。“公务出行”要坚持“必要、紧凑、低耗”的原则,坚决杜绝“以调研为名、行变相旅游之实”;“公务接待”要把好审批、把住标准、把牢人数,不准突破规定变通开支;“公务用车”要推行定点调度、派单派车制度,杜绝“公车私用”;“会议管理”要建立“会议清单+会议审计”制度,持续压缩非必要会议数量和时间,让会风反映作风、让“务实”成为行政底色。

资源配置要“调得活、用得巧”。办公用房实行“限标、调剂、共用”的基本方针,杜绝“超配超标”“名不副实”。办公设备采购必须统一归口、分级审批,避免重复采购、超标配置。推动绿色办公,加快智慧能耗监测系统部署,实现对水、电、气等资源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节。鼓励使用再生纸、双面打印、电子签批等绿色办公行为,让每一个节约的动作背后都有数据支撑和制度推动。

三、织密监督网络,用“真监督”推动“真节约”

监督是推动落实的“后墙”,没有监督的制度,是“空口号”;没有问责的规矩,是“装样子”。我们要构建“自我监督+外部监督+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闭环,压实责任、提升效能。

建强“前哨岗”,抓实内部监督。部门要主动作为,构建“预算—执行—核销”全过程闭环监督机制。要把日常监督融入工作流程,在日常审批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加强纪检、财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定期开展“节支对账”“费用清单自查”等活动,推动形成事前有防范、事中有监控、事后有问责的全周期监督链。

拓宽“观察窗”,用好外部监督。接受监督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要建立与人事、装备财务科技、党建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定期交换廉政风险点;主动开展群众评议监督畅通意见反馈渠道,让群众成为最敏锐的“探头”。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主动认领、及时核查、依法回应,构建开放透明的行政生态。

亮出“执法剑”,强化问责震慑。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节约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紧盯违规报销、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顽瘴痼疾”。对顶风违纪行为,要快查快处、通报曝光。坚持“一案双查”,既问事,也问人,既追责,也补漏,倒逼制度完善、责任压实、风气转优。让节约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不是可以商量的“灰区”。

节约不是一种“节省感”,而是一种“价值感”;不是“看得见的削减”,而是“看不见的增效”。让我们端正“过日子”的态度,校准“做事情”的方法,激活“管资源”的能力,把勤俭节约这面旗帜高高举起、久久扛稳,为推动作风转变治理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

 

撰稿:刘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