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禁区,他们像“野草”一样扎根,像大山一样矗立,风是常年的信使,雪是永恒的底色。一群身着科技蓝工装的人,用地质锤敲击祖国富矿的大门,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青春浇筑梦想。他们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屈库勒克项目组地质队员,项目组成员由汉、回、蒙、哈萨克、维吾尔五个民族构成,平均年龄32岁。秉持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在昆仑高原书写着属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奋斗史诗。
艰险多 吓不倒
屈库勒克项目组工区在昆仑山腹地,工作区平均海拔5100米,高海拔深切割,高寒缺氧是项目组必须面对的挑战。
昆仑山的地质调查,第一步就是“闯”过天险之路。从营区到勘探区,没有成型的路,只有被洪水冲刷出的乱石滩和覆盖着巨石的山脊。有一次,为了抵达一处断裂带剖面,队伍必须翻过一座5600米的高山,最危险处,山体垂直有60度,大家手脚并用,大口喘着粗气,胸口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碎的疼痛,此时缺氧带来的挑战让每个地质队员都眉头紧锁。来到山顶,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却没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在缺氧中拼尽全力记下的数据,是解开高原地质密码的关键,再难,也得守住。
进出工作区有一条简易的伴山险路,旁边就是万丈的山崖。山路陡峭,遇到下雨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在工区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了一线天,生死两茫茫”。在昆仑山腹地,作业车遇险是常有的事。一次任务中,接到2辆施工车辆被洪水困住的求救电话,项目人员塔力峰·别地力汉慌忙地跑到附近邦泰矿业驻地,高喊“矿长、救救我们”。矿长得知情况后,立马安排一辆铲车由项目负责人赵建邦带领前去救援。在冰冷的河水中整整鏖战4小时,车辆终于脱险。救援回来已经是凌晨2点。大家裤腿沾满泥浆,双手被寒风冻得发紫,却没人喊过一声累。
海拔五千米的高原,空气里的氧含量还不到平原的一半。缺氧带来的考验,渗透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失眠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治疗疼痛,队员们口袋里装得最多的就是“布洛芬”。头疼的时候吃一颗,就能缓解一下。架设地质罗盘时,队员闫帅涛的手指总会不受控制地颤抖,原本在平原上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校准,在这里要反复调整二十多分钟。中午啃馕饼时,没人敢狼吞虎咽,因为快速进食会加重心肺负担,大家都是小口咀嚼,边吃边盯着远处的雪山,借着短暂的休息让呼吸平稳下来。
条件差 难不倒
初入高原要经历“吃饭关”和“睡觉关”,在平原地区,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到了高原都显得这么艰难。队员们迎难而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坚守在高原一线。
初来矿区,气温降至-16摄氏度,祸不单行的是,营区电路由于负载过大导致短路了。前来踏勘的四人在寒冷的夜里,紧紧裹着棉被、戴着绒线帽熬到了天亮。起床时候大家都感到身体不适,一测体温发现都发烧了,这可急坏了项目负责人赵建邦,他思索着“在这种地方生存都没法保障,更别提生产了”,慌忙将生命人员送下山治疗。赵建邦觉得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躺着不是奉献,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他抓紧购买电气设备,联系附近矿山电工,积极抢修损坏电路。当“灯泡亮起,暖气发出热量”的时候,队员们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营地的生活保障,更是在“极限条件”下求生存。采买生活物资需到最近的且末县城,往返需要400公里,补给车要在布满碎石的盘山路上颠簸七八个小时,遇上降雪,路面结冰打滑,司机只能挂着低速挡,车轮上绑着防滑链,一点点往前挪。高原上的物资也相对匮乏,大家吃得最多的蔬菜也只能是胡萝卜、白菜、土豆。高原上的水沸点只有八十多度,米饭总带着点夹生,炊事员何海师傅每天要提前两小时生火,用高压锅反复焖煮,才能让队员们吃上相对软糯的饭。
在昆仑山找“地质线索”,最煎熬的就是与“孤独”对抗。大部分工作区没有手机信号,回到营地大家会给家人打个电话,很多时候是“报喜不报忧”,谁也不会向家人吐露苦水。视频通话里,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项目技术负责王翠翠总是指着身后的大山说“等妈妈把这里的石头研究明白就回家”;丈夫叮嘱“注意安全”,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放心,都习惯了”。白天的勘探忙碌又紧张,到了晚上,队员们在办公室聊着今日的趣事,话题总离不开“今天的岩层数据”,但更多时候,是对着漆黑的山谷沉默。在这片苍茫的昆仑山里,坚守的每一刻,都是对意志的极致考验。
任务重 压不倒
项目组新成立,面对全新的任务,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队员们坚持向书本苦学、向专家现地求教,坚持“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信念,完成了各项野外工作任务。
工作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昆南带,构造上属古特提斯域增生型造山带。该区先后经历了多期俯冲–碰撞造山事件,构造–岩浆–变质活动极为复杂。强烈的构造变形、地层破碎及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同行业的地质工作者面对该工作区直摇头。项目组成员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没有选择逃避,他们收集历年的工作成果,翻遍各类书籍,邀请行业专家前来工作区帮助指导工作。一点点丰富自己对工作区的认识,拓宽工作思路。他们把艰苦当磨砺,在极端环境中锤炼出“不怕吃苦、能打硬仗”的意志,让地质勘探的旗帜在高原上牢牢扎根。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多端,五月沙尘暴肆虐、六月飞雪、七月山洪多发,给作业区施工带来较大困难,项目负责人赵建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候更是夜不能寐,长此以往身体瘦了16公斤。项目人员都劝他到医院检查下身体,赵建邦总是说“时间紧、任务重,岩层不会等我们适应高原,早一天摸清矿产分布,国家资源安全就多一分保障。”项目组成员白天蹚冰河、翻高山,只为获取地层和岩性的一手资料,回来后队员们加紧室内资料的综合研究。“苦是苦,但每当发现有价值的矿化线索,所有的累都值了。”老队员王翠翠的话,道出了所有地质人的心声。没有人因缺氧停下脚步,板房里彻夜亮着的灯光下,有人在绘制地质剖面图,有人在记录岩石标本数据,缺氧的环境压不垮他们探索未知的决心。
风沙磨不掉斗志,缺氧移不动信念,青春的热血燃烧在昆仑之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无私奉献”刻进了高原的岩层里;他们用“三不倒”精神对抗高原的严酷,用双脚在大地刻下奋斗的痕迹,用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地质事业筑牢根基。这群高原上的追光者,如同一颗颗坚韧的岩石,在生命禁区绽放出最耀眼的奋斗光芒,他们的故事,永远镌刻在昆仑高原的山川大地间。
撰稿:何伟
摄影: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