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鲁木齐向南,经和田、叶城,再驱车十余小时,当夕阳仍悬于天际时,我们抵达了海拔4200米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大红柳滩野外保障营地。橙红色的营地在喀喇昆仑山的余晖中格外醒目,而车窗外,海拔已从出发时的600米攀升至4200米,戈壁、荒野与雪山次第铺展。这场向高原深处的奔赴,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对一群“大地密信破译者”——找矿人日常的深度探访。
一、高原上的身影:传承与坚守
在叶城出发前的清晨,88岁的老院士背着登山包下楼的身影,成为此行最初的震撼。面对旁人的搀扶,他执意拒绝,脊背挺直如松,小红帽与朴素马甲勾勒出地质人最本真的模样。这份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坚持,恰是地质行业精神传承的缩影——从青丝到白发,对野外工作的敬畏与热忱从未褪色。而在大红柳滩的营地,项目负责人杨伟光与技术员石海涛则代表着新一代地质人的坚守。杨伟光,曾长期生活在海拔仅数百米的平原,初到高原时,“头痛欲裂、彻夜失眠”是家常便饭;工程师石海涛黝黑的面庞上,总挂着憨厚的笑,笑时露出的白牙与脚边堆积的岩石样本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与无数留下的同事一样,最初都曾因高海拔缺氧、昼夜温差而挣扎,但最终都选择了留下。正如检查站墙上“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标语,从老院士到90后技术员,高原上的每一个身影,都在续写着“坚守”二字。
雪山下的石海涛在进行样本采集 杨伟光在棕褐山体间开展地质考察作业
二、荒野中的日常:与大地对话的轨迹
地质人的“办公室”,在5500米以上的雪山腹地。从营地出发,20分钟柏油路后便是崎岖沙路,信号逐渐消失,最终连“路”的痕迹也被大山吞噬。“不是地质人,不会来这里。”石海涛的笑谈里藏着真相,所谓的“路”,不过是日复一日往返踩出的找矿轨迹。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区域,地质锤敲击岩石的脆响是最清晰的“对话”。他们俯身观察岩石露头的矿化线索,用罗盘测量岩层走向,将采集的样本仔细封装。6000米的海拔上,每一次弯腰都伴随着呼吸急促,多变的天气里藏着酷暑与严寒。整理样本、记录数据,每一块岩石都像一封大地写就的密信,而锤痕与数据,正是解码的密钥。烈日下的敲打、风雨中的记录、寒夜里的分析,这些看似重复的动作里,藏着发现的可能——越是荒凉的角落,越可能藏着大地馈赠的资源密码。
风雪地质人穿行雪山碎石地 雪山前展开地图研判路线
三、密信的底色:信念与价值
“为国家找矿”,这五个字是支撑他们对抗高原挑战的核心信念。高海拔意味着更严峻的生理考验:失眠、缺氧、头痛如影随形;荒野意味着与现代生活的割裂:无信号、少人烟、物资匮乏。但正是乌鲁木齐野外保障基地的建成,使得杨伟光频频说到“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现在的营地有了信号、有了热水、物资充裕。地质人深知,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越是人迹罕至之处,越可能藏着关键矿产。于是,他们向着更高海拔进发:4200米的营地只是歇脚点,5500米的高山只是起点,6000米以上的雪山才是主战场。在与大地的对话中,他们不仅在破解资源密码,更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双脚丈量山河,用专业沉淀耐心,在岩石的纹路里读懂地球的历史。
大红柳滩野外营地 地质人高擎国旗荒原合影
当夕阳为喀喇昆仑山镀上金边,营地的灯光与星光交辉。从88岁院士到90后技术员,这群以荒野为家的人,仍在继续破译大地的密信。他们的故事,没有喧嚣的聚光灯,却在高原的寂静中,为国家的资源安全铺就了最坚实的路。
撰稿:阿依丁·阿斯哈提
摄影:乌鲁木齐中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