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

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转型发展纪实

来源: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 作者:吴永强 发布时间:2022-11-22

金秋十月,塔里木河,胡杨作画,层林尽染。

地质调查人员穿梭于林间水域,探寻塔里木河生态系统运行与演化的奥秘。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项目第一阶段任务正有序展开,作为组织协调和参与申报单位,此次重大科考项目的成功获批,标志着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跨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聚焦“大战略”,坚定“大方向”

历史的进程风云激荡,伟大的事业波澜壮阔。

2018年91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武警黄金部队整体移交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9月24日,由原武警黄金第八支队整编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挂牌成立

昔日寻金劲旅脱下戎装再出发,阔步迈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新战场,成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对新的使命任务,乌鲁木齐中心党委牢牢把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兵团向南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两大核心职能”,研究编制了“十四五”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两个规划”,明晰了事业发展方向。

2019年,挺进昆仑高原开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涉入戈壁荒漠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分赴新、甘、陕、豫、浙等5省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在全疆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调查。

2020年,率先在塔里木盆地实施固沙改土应用示范工程,首次研究出高盐碱水灌溉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兵团二师铁门关发现一批特色土地资源,圈定优质富硒土地20万亩;在哈密矿山集中区发现1处中侏罗纪脊椎动物化石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成功种植26种高耐盐碱植物,创新了南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技术;建成西北首个市级国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提交环塔里木绿洲首份天然富硒土地划定报告,获批兵团首个富硒土地认证;在塔里木河流域建成4个观测站,初步构建新疆首个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

   

据悉,未来乌鲁木齐中心将立足南疆、辐射全疆,在生态功能区、重要盆地、主要流域,进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调查与观测;在生态脆弱区,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在国家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成矿带,进行战略性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勘查,突出树立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两大品牌”,力争成为新疆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点燃“新引擎”,激活“新驱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转制改革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工作思路,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申请科技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激发人才这个“新引擎”和创新这个“新驱动”。

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牵头提交《自然资源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书》,挂牌成立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两年来,先后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上基金项目2项,参与重大研发项目1项。“我们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所属专业中心中,首个获批地方基金项目的单位。”乌鲁木齐中心主任尹立河自豪地说。

2021年10月,乌鲁木齐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顺利通过多目标54项指标的盲样考核和现场资料审核,取得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资质,成为指挥中心第三家、新疆第三家取得该项分析测试能力资质的单位。

     

2021年11月建成网络安全监测平台;2022年5月建成野外安全生产监控调度系统……近年来,乌鲁木齐中心统筹“地质云”、大数据、智能化“三位一体”,升级业务、办公、互联,建设数据中心、地质云分节点,开发“云”上40余件地质信息产品。

2022年8月,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实习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乌鲁木齐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乌鲁木齐中心在科技平台创建和能力建设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为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乌鲁木齐中心积极响应地调局“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开设“周五大讲堂”,两年来,开展60余次自主培训,举办2届学术交流会,发表20余篇中文核心以上学术论文,获批3项新型实用专利;公开遴选19名技术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6个二级项目年度考核位居工程前三;80%以上干部职工参加本硕博学历学位教育,学历提升率位居指挥中心第一。

2021年,乌鲁木齐中心被地调局党组表彰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能力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1人评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远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乌鲁木齐中心党委书记赵毅感慨道。

——做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

转制之初,面对人才、技术、经验都相对匮乏的局面,如何担当大任、带领队伍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乌鲁木齐中心党委分析认为,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作发展,美美与共!

两年来,乌鲁木齐中心集全疆行业人才之精华,主动与43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与9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拓对外合作空间,全方位打造能力共建、合作共赢、互利共生的良好外部环境。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2020年以来,乌鲁木齐中心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三十三团等单位战略合作,以科研专题为牵引,采取联合组队、师徒帮带、专题合作、全程参与等方式,大力培养和提升项目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乌鲁木齐中心南疆盐渍化项目团队和三十三团农业发展中心联合打造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示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和农业科技科普“三块基地”,探索养殖卤虫作为鱼虾类水产饲料,受到兵团政府的高度肯定。2020年,项目团队被地调局党组评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优秀集体”。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2021年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先后与中科院联合申报自然资源部中亚战略性矿产重点实验室;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生态监测与修复中心合作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科技部组织的新疆第三次科考,申报兵团指挥部“绿洲用地与产能提升”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多领域培养科技人才。

2022年,乌鲁木齐中心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疆内外15家单位申报的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获得国家批准,成为自然资源部唯一获批项目。

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如今,乌鲁木齐中心在探索“开放、合作、创新”的路子上,不断打开思维边界、体制边界和人才边界,请进来、走出去,在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地勘单位之间建成“朋友圈”,大家相互交流、碰撞、启发,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努力实现理论和应用的突破,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守牢“传家宝”,争当“传承人”

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10月2日回信勉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深情的勉励、殷切的期望,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事业的高度关心,也对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相传。转制以来,乌鲁木齐中心坚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李四光”精神和黄金部队“三光荣”“三特别”“三热爱”西口子精神、阳山精神等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广大干部职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谱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

乌鲁木齐中心的前身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在驻疆30多年间,以天山南北为主战场,辐射青、甘、蒙3省区,先后在67个矿区,1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黄金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赫赫战果,受到上级和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2012年以来,队伍转战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沼泽遍布的阿尔泰山,冰雪覆盖的西天山,人迹罕至的昆仑高原,广大官兵发扬遇苦不言、遇险不畏、遇难不退的战斗精神,一次次战胜艰难困苦,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在“三山两盆”留下了“金色足迹”。

  

2019年,为完成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任务,乌鲁木齐中心连续两年寒冬腊月逆行出征,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调查人员把林场当战场、视样地为阵地,攀高山、涉冰河、穿密林,不惧严寒险阻,坚决完成任务。地方同行由衷感慨:只有穿过军装的队伍才能完成这样急难险重的任务。

   

2021年,为取得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资质,乌鲁木齐中心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接续奋斗一百天,通过多目标考核”的口号。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实验室全体人员反复研讨配套方案,夜以继日模拟练习,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把握“人、机、料、法、环、测”等关键环节,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最终考核,54项指标检测结果全部达标,其中50个元素合格率为100%,平均合格率达到99.69%,一举取得相关资质。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治理天山脚下“聚宝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在塔里木盆地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2022年国庆期间,乌鲁木齐中心各项目组在野外一线向祖国报告,呐喊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强烈心声。

青山不负凌云志,绿水常怀赤子情。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建成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过硬,能够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专业化队伍,成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力量”的目标,乌鲁木齐中心正在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塑,正在转制并轨的历史跨越中新生,正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事业中奋进。



撰稿:吴永强

摄影:乌鲁木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