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呐喊震撼银幕,这不仅是对命运的宣战,更与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豪情不谋而合。影片中哪吒冲破天劫锁链的意象,恰似地质人用地质锤劈开岩层、以罗盘丈量山河的写照——在无人区踏出勘探路径,在海底深处揭晓资源密码,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不可能”的颠覆。
一、破界:从神话宿命论到地球深部探索的突围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在昆仑山野外综合保障基地里激荡出特殊回响。当银幕上哪吒冲破天劫锁链时,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地质人正用钻机向地下3000米发起冲击——这恰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打破资源困局的现实镜像。正如电影重构“灵珠转世”的叙事逻辑,地质人也在重新定义“资源禁区”——柴达木盆地干热岩发电打破地热利用桎梏,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突破“冰与火”的界限,每一次勘探突破都是对传统认知的破界重构。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研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这艘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的“梦想”号,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其探索勇气不输哪吒闹海擒龙。这些“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实践,将“不可能”改写为“已完成”,在资源保障的战场续写着新时代的“破壁传奇”。
二、淬火:传统基因与科技赋能的迭代新生
影片中AI渲染技术对传统水墨美学的重塑,恰似地质工作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李四光创建的“构造体系”理论仍在指导找矿实践,同时卫星遥感已能捕捉毫米级的地表形变,量子磁力仪可探测地下千米的磁性异常。在川南页岩气田,地质工作者将“背斜聚油”理论与三维地震勘探结合,创造出“甜点区”预测模型,让沉睡亿年的页岩层喷涌出清洁能源。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嫦娥六号月壤研究中展现得尤为璀璨。80岁院士仍坚持镜下观察的“铁杵磨针”功夫,与90后科研人员操作纳米离子探针的技术交响,共同破译月球地质演化密码。正如哪吒在乾坤圈束缚中实现力量觉醒,地质人也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淬炼出破解资源谜题的新密钥。
三、共生:资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系统辩证
电影中“混元珠”阴阳共生的设定,暗合地质工作者“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态智慧。在江西赣州稀土矿区,修复团队创造性地将尾矿库改造成光伏电站,让“工业伤疤”变身“阳光银行”;在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科研人员运用冻土保育技术,在高原冻土区种出绵延20公里的生态廊道,实现了水草相依、鸟兽回归。这些实践印证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需要更高维度的系统平衡。
这种辩证思维在深海勘探中更具启示意义。“蛟龙”号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新型微生物群落,既可能是未来生物医药的钥匙,也是衡量深海生态的标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像电影中掌控山河社稷图的智者,在资源利用与生态守护间寻找着精妙的动态平衡点。
四、砺剑:新时代地质优良传统的具象化表达
从南海可燃冰试采平台的“蓝鲸一号”,到立志打开“地心之门”的“梦想”号,这些“大国重器”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三光荣”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化表达。就像电影中万龙甲化作星辰守护陈塘关,地质人用“地质云”大数据平台构建的资源预警系统,正默默守护着国家能源安全。
在青藏高原,唐菊兴院士将使命锚定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地质禁区”。面对氧气稀薄、雪水刺骨的生死考验,三十载高原坚守,他从未停滞科研脚步,其执着堪比哪吒追寻本心的旅程。当学界认定甲玛矿为“海底喷流成矿”时,他提出“斑岩-矽卡岩-角岩复合控矿”理论,以500米深钻揭露200米厚铜矿体,使铜资源量暴增14倍。更创立碰撞造山带“多中心复合成矿”模型,颠覆传统成矿理论,累计探明铜资源量3968万吨,占全国同期新增量的75%,彻底扭转我国铜矿“东多西少”格局,使西藏铜储量跃居全国第一。
像唐菊兴等院士专家们一样,广大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正在用卫星遥感图代替山河社稷图,以数字岩芯库重构乾坤圈,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地质史诗。
这恰是《魔童闹海》给予新时代的最强回响——路,从来属于敢以热血熔铸山河的开拓者!
撰稿: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办公室